那年我们看过的《指环》
在古典音乐作曲家中,瓦格纳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作品拥有令人血脉喷张的表现力,而他对于歌剧的改造、对于歌手的要求,乃至他作品中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诉求,使得瓦格纳自他生活的时代到现在一直都是音乐界的焦点。
瓦格纳歌剧的演出,从来都是稀缺品。其作品演出难度大,欣赏门槛高。能够演出瓦格纳歌剧,对于一家剧院、甚至一座城市来说,都是值得骄傲的事情。特别是作为瓦格纳代表作的四联剧《尼伯龙根指环》,其耗时四天的篇幅、极高的演出难度、巨大的人工成本,使得该剧目的演出机会非常有限。在21世纪之前,中国的乐迷从来没有过现场欣赏《指环》系列剧的机会,哪怕只是其中一部也未曾谋面。
这一局面直到2005年,才出现了显著的改观,其标志就是2005年第八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全本《指环》演出。
指环
传说中的神剧
《指环》这部四联歌剧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其中包含的关于政治、金钱、权力、欲望和人性的讨论,今日看起来仍然具备鲜活的现实意义。《莱因的黄金》第二、四场,《女武神》第二幕、《齐格弗里德》第二幕,这种勾心斗角、血雨腥风的场面,在生活、工作中其实并不鲜见。从音乐的角度上看,《指环》中无数主导动机支撑的庞大架构和其中才华横溢的和声、旋律,会给予听者非常独特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不是“好听”、“雄壮”这种直接的听感,而是用音乐完全将听者吸纳到戏剧的世界里,同时用听觉的感官刺激增进观众的戏剧体验。无论从戏剧角度还是音乐角度,《指环》都拥有极高的价值。
在2005年之前,中国的乐迷对《指环》的认知基本来自唱片和DVD,谁能拥有一套传说中“最佳版本”的索尔蒂《指环》唱片,就够在乐迷圈子里吹一阵了。那时市面上常见的《指环》视频资料也只有两套,分别是詹姆斯·莱文在大都会歌剧院指挥的版本和皮埃尔·布列兹在拜罗伊特指挥的版本,很多喜欢瓦格纳的人都将那两套DVD观摩数遍,对其中细节如数家珍。
神剧来到眼前
2005年10月,中国乐迷只在唱片和DVD里膜拜《指环》的局面终于被彻底颠覆——第八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纽伦堡国家剧院演出了全本《指环》!对大部分中国乐迷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现场观摩《指环》、第一次现场接触瓦格纳的乐剧。
基于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平台,那次《指环》不仅是首次出现,而且水准极高——演唱阵容中,既有谢莉尔·斯图尔特这样的瓦格纳名家,也有伊蕾妮·特奥林这样的业界新星,指挥菲利普·奥古因与纽伦堡国家剧院的乐团则共同带来了颠覆听觉记忆的瓦格纳音响。
首次接触的新鲜感与演出的高质量,带来了极高的边际效用——在演出之前,有乐迷就表示激动得好几天睡不踏实。我自己的体会是,从第一天观剧开始,生活就彻底进入了《指环》节奏,脑子里盘旋的,嘴里哼唱的,都是《指环》。这个系列的第四部《诸神的黄昏》演完时,已接近0点,而之后乐迷们又欢呼了一个多小时,剧院里人潮散去已是凌晨。
新的寄托
2005年之后的12年间,我们已经在国内看到很多瓦格纳乐剧的演出了,中国也有剧院排演了《指环》中的剧目,但具备国际化水准的《指环》制作却没有在北京再次出现,这也印证了《指环》系列剧目演出的稀缺。而今年10月,《指环》第一日剧《女武神》将再次登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舞台。此次演出是北京国际音乐节与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的联合制作,一线指挥大师梵志登担纲指挥,演出阵容则也包含了藤村實穗子、斯图亚特·斯盖尔顿、米凯拉·考妮等国际主流瓦格纳歌手。
每看一次《指环》,我的心灵就会完成一次涤荡。《指环》的剧本给导演、演员的空间巨大,这也使《指环》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时代特色。观者则不断沉醉于《指环》巨大的戏剧漩涡中,并借助《指环》进行自我反思,乃至自我救赎。第20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又给乐迷们带来了全新的寄托——这一次的观演,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体验?还是从现在起,静静等待10月24日的到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