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青年作曲家计划于2016年3月正式启动,在经过了历时近两年的征稿、评选、作品展演后,本期青作计划在12月13日的终评音乐会中圆满落幕。终评音乐会中,张艺执棒中国爱乐乐团,演绎了经过层层筛选拿到终评“入场券”的6部优秀作品《北魏回响》《诗三则》《星空下的原野》《飞寒》《纵目青铜》《暗月·晚风》。经过10位专家评委的严格打分评选后,本期青作“三强”诞生:来自四川音乐学院电子音乐系的青年教师张志亮凭作品《纵目青铜》摘获头奖;中央音乐学院、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分校作曲系李博的作品《飞寒》获二等奖与“乐手喜爱作品奖”;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教师缪薇薇作品《诗三则》获三等奖。
张志亮曾在2014-2015第三期青年作曲家计划中获得二等奖。他擅于从中国传统文化及地方文化中吸取养分,由此转化成所想表达的音色、音响和意境。《纵目青铜》描述了他在古蜀文化“考古”中看到铜纵目面具后的所感所思,以作品追溯古蜀王国的神秘印记,表现不同文化交织的魅力与影响,从该曲中可以看到他对乐队音响极强的把控力。李博作品《飞寒》中运用了大量中国音乐素材,有完整的旋律性,利用和声色彩的变化表现环境的清冷、凛冽和心里的温暖、乐观。李博曾在第二届青作中以作品《十面》获第四名,本届评选结束后他十分感慨:“青作计划对我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事件,我不想一辈子把我的乐谱放在学院的图书馆里,能让自己的作品上台演出是最幸运的事。自从上次参加青作写了《十面》后,我开始在交响乐领域投入了更多的研究和探索,我尝试着以专业的作曲技法说中国人的话、讲中国人的故事。”缪薇薇作品《诗三则》是根据芬兰女诗人伊迪特索德格朗的三首诗歌而作。第一首充满了音色的流动与对比,表现内心的呐喊挣扎以及充满欲望的魔鬼的诱惑。第二首通过预制钢琴、弦乐的微分音、木管的滑音等营造出扭曲的音响色彩。第三首则是以铜管为主奏音色,关注于和声色彩的变化。
对于青年作曲家计划的评委人选,国家大剧院向来不局限于作曲家群体,而是放眼至整个音乐界。本期终评音乐会中,国家大剧院邀请到了10位中外资深作曲家、指挥家以及音乐机构经理人组成强大的评审阵容。13日下午,国家大剧院剧目制作部部长、青年作曲家计划组委会主任韦兰芬携手评委们共同出席了新闻发布会。10位评委中,既有该计划首席评委陈其钢、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郭文景、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许舒亚、北京交响乐团艺术总监谭利华这四位携手青作计划一路走来的评委,又有连续四期在终评音乐会中担任指挥的张艺、曾多次执棒过青作计划作品展演的指挥家陈琳加入评审团队。同时,国家大剧院还新邀请了4位来自各大洲的知名音乐人加入。其中,保罗·休斯现任英国BBC交响乐团总经理、艺术策划负责人,他拓宽了乐团的新作品委约创作计划,在世界舞台致力于推动新音乐的委约创作和演绎;法国作曲家埃里克·蒙塔尔贝蒂录制发行了多张新作品专辑,此外他还从事声学的相关研究;作曲家安娜·索科洛维奇现居加拿大,是当今加拿大最受观众喜爱的作曲家之一;拉夫·威尔逊现为悉尼交响乐团艺术策划总监,他还曾与香港爱乐乐团合作密切。这些评委的加入,一方面体现出青年作曲家评选机制的国际化、公正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该计划已得到越来越多国际专业艺术机构的关注和支持,将目光越来越多地投向中国青年作曲人才。随着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该计划无疑将成为引领中国青年作曲家踏上广阔世界舞台的坚实桥梁。
发布会上,陈其钢表示:“其实每一届青作计划都是困难重重,今年也不例外。我们做的东西或许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我们的目标很简单,就是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在国家大剧院的支持下,能够在中国最大、最专业的平台上让年轻的音乐人看到希望,让他们通过这个舞台听到自己的作品‘发声’。不但对他们产生鼓励,也让他们在面对社会、观众,面对乐队队员的过程中,找到自己作品的缺陷,并从中积累经验。我们很荣幸,从2011年到现在,青作计划做得越来越有品位,越来越有影响,它几乎变成了所有作曲青年学生的一个梦,如果能登上这个舞台,对他们来讲是倍感光荣的。”安娜·索科洛维奇在发布会上说:“我做过很音乐比赛的评委,青作计划是我参加的最国际化的一场比赛,我想在这里找到最独特、最有个人特色的声音。”国家大剧院剧目制作部部长韦兰芬认为:“国内有不少艺术机构做此类青年艺术家的扶持计划,但青作计划与其他计划不同的是,我们不只是利用国家大剧院自己的资源,尽管我们有自己的乐团,如果让大剧院的乐团演出这些作品也没问题,但我们发动了国内多家乐团一同演出这些作品,一起为支持中国青年作曲家保驾护航。我们本届还邀请到了英国BBC交响乐团、加拿大国家艺术中心、澳大利亚悉尼交响乐团作为合作伙伴,与国际音乐机构合作,是为了吸引世界音乐界的目光于此,关注中国青年作曲家的发展。”
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