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优之死》正式亮相,人艺年终大戏讲述梨园艰辛
年末将至,神秘了近一年的北京人艺年度收官之作——新排话剧《名优之死》终于揭秘。11月20日,该剧组面向媒体们来了个集体亮相,不仅让人从一众主创的发言中看见十足的信心,更在一段精彩的片段后看出作品背后的“功力”。
三排此剧,推陈出新
《名优之死》对于观众来说并不陌生,它不仅是田汉的代表作,也曾于1957年、1979年两度登上人艺舞台。三排《名优之死》的北京人艺,不仅看重剧本的厚度,更看重该剧的现实意义和探索空间。导演任鸣、闫锐两代导演联手,闫锐、李小萌、杨佳音等清一色“新鲜”的“熟面孔”来出演,《名优之死》不仅从阵容上打出了新组合,更从剧本的立意和内容下手,完成了一次彻底地创新。
在原有剧本的架构内,丰富了作品本身的表现力,让观众在舞台上不仅看到故事,更看到故事背后的发展,“把幕后那些事儿都放到了台前”。有戏曲行业的规矩和传统艺人身上的气节,有台上真唱真打的戏曲排场,有跌宕起伏、令人扼腕的故事架构,《名优之死》展现在舞台上的,是一次思想与艺术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着力探索,东方戏剧审美更进一步
《名优之死》讲的是梨园行的故事,自然离不开戏曲。戏曲元素入话剧在舞台作品中屡见不鲜,但到了该剧,戏曲就不只是作为一种元素,而是作为剧中的内核,让观众既是在戏中,又是在戏外。“让熟悉京剧的人看到京剧在话剧中,让熟悉话剧的人,看到话剧里有京剧。这是该剧独特的风格。也让观众看到我们青年一代的话剧演员是有真本事的。”导了一系列民族传统作品的导演任鸣介绍道。“这部戏不是纯写实的,它融合了写实、写意、表现、象征等多重手法,但是故事本身又是民族的、传统的。这是我们对东方戏剧美学的又一次探索。”
讲传统的故事,但又让观众在虚虚实实的舞台中,感受到水墨丹青的清雅和工笔重彩的浓烈,这部作品给了观众一个层次分明的空间。让作品看起来好看,听起来好听,品起来有味道。
青春当道,台上台下一团火
戏曲讲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功夫到不到,舞台上见真招。到了《名优之死》演戏曲名伶的故事,这戏曲里的一招一式也成了摆在演员面前最大的考验。在这方面身兼导演和主演于一身的闫锐可谓是得天独厚,有着专业戏曲功底的他演起剧中的名优刘振声,怎么看都有点量身打造的意味。可闫锐自己却说,一点捷径都没有,“我原来是唱花脸的,剧中的刘振声是文武老生,行当不一样,功夫不一样,每天都需要再重新练功。又要唱又要打又要演,很吃功夫。再加上演员塑造人物是一个过程,需要找到人物的种子,才能去让他生长。”从观众熟悉的青年演员到首次在人艺大剧场担纲导演,闫锐坦言压力越大动力越大,“这个剧组每个人心里都燃着火,心里憋着一股劲儿,谁也不愿意在台上丢人。”
同样是青年演员,之前毫无戏曲基础的李小萌则更不轻松。由于饰演的刘凤仙是个大青衣,李小萌早在几个月前就开始了台下的功夫。几个月来的专业训练,加上每天坚持练功,从唱腔到身段,李小萌都做到了“不含糊”。“这么重要的角色给了我这样的青年演员,我们要面对观众,唱念做打可都来不得假的。演员只靠天分不行,不下功夫是演不好角色的。所以我们全组都比着用功。”排练过半,仍觉角色困难,李小萌说,演员把演戏当回事儿,就知道演戏有多难,自己才有了努力的方向。“我们这些年轻人在一起,希望能够对得起观众,同时能够用我们的热情点燃观众。”为了能把剧中的戏曲元素体现得更为专业和地道,剧组除了训练的老师,还专门邀请了两位外援参演——张火丁老师的琴师赵宇和青年京剧演员刘宸,相信还会为这部戏圈粉不少京剧观众。 再经过一个月的排练,这部作品将于12月20日与观众见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