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三里屯爱乐汇艺术空间 > 行业新闻 > |
|
|
古琴名家吴钊已届七十年的一次汇报 |
|
|
时间:2016.05.05 作者:网站管理员 点击:1347次 |
|
|
5月15日的“古琴正韵——古琴名家吴钊音乐会”,也是中山公园音乐堂“中国古琴名家雅集”系列音乐会的最后一场。古琴演奏家、音乐史学家吴钊,将携天津音乐学院教授、笛箫演奏家王建欣,在初夏之际与观众一同静享琴韵的深远悠长。吴钊自幼随父习琴,后先后师从古琴大师査阜西和吴景略学琴。1954年,还在读中学的吴钊就曾随査阜西等人,在中山公园音乐堂登台演出。吴钊为我们讲述了那场演出一个有趣的小插曲,“我们当时演奏了古琴的名曲《普庵咒》。但《普庵咒》这个曲名显然不符合那个时代的主旋律。査阜西提议把曲子改名“和平颂”,得到了当时中宣部的肯定。” 1955年,吴钊进入了南开大学,读历史系。同时,査阜西写了一个便条,让吴钊去中央音乐学院的吴景略处学琴。毕业后,吴钊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跟随音乐学家杨荫浏,从事音乐史学研究工作。(1954年8月18日学生时代的吴钊在中山公园音乐堂演奏)吴钊特意就音乐会曲目向我们进行介绍,“《渔歌》曾是管平湖的老师杨时百所擅长的曲子。上海的琴界当年有“浦东三杰”:査阜西、张子谦、彭祉卿。彭祉卿向杨时百学习《渔歌》,杨时百称赞他‘学生的《渔歌》弹得比老师好’。我的《渔歌》是査阜西教的,而査阜西是跟彭祉卿学的。我弹的《渔歌》可以说是彭祉卿的《渔歌》,但又加入了一些査阜西特有的处理,里面的吟猱特别多。王建欣的箫独奏《傍妆台》套曲,源自一首明代的‘流行歌曲’。乐曲的前半部分旋律生动活泼,后半部分非常抒情。这套古谱是我翻译出来的,王建欣是我的学生。老师译谱,学生演奏,也很有意思。”(吴钊与王建欣同台)古琴艺术从数千年前诞生直至今日,其间关于演奏法、音乐表达、发展方向等诸多问题,也产生过不少的争议。吴钊对这些问题,也有自己的看法。吴钊认为,学琴首先是要“学像”。事实上,如果想达到“像老师”,需要耗费很长时间的练习。所谓“像”,要连每一个小动作都不能放过。“学像”到了一定火候,自然而然会把自己的东西加进去——这是吴钊所理解的发展和改编。吴钊举例说,“我现在弹的《忆故人》和吴景略的《忆故人》相比,吴景略演奏《忆故人》所特有的一些演奏技巧,我基本上都学像了。但在曲子的整体感情风格上,我处理得与吴先生又略有不同。”在吴钊看来,音乐学院的训练模式是西方的,对于古琴中传统的表达方式,这样的训练模式是无能为力的。学生在音乐学院能够接触到西方的、现代的,用这样的方式演奏古琴,也是好听的,无疑也能迎合观众的耳朵。但是传统的吗?显然不是。而主张“传统”的琴人们,有一部分却忘记了,传统也是要依靠技术来体现的。从小地方说,节奏、音准是基本的要求;旋律的处理、节奏的处理是更高一层的要求。古琴的旋律框架和西方音乐一样,有明确的音高音准,1就是1,2就是2。但是也有一部分模糊而不确定的音,古琴通过吟猱的技法来体现,似1非1,似2非2。如果说,对于这部分“似是而非”的音的掌握,能够体现一个琴人的修养,那么对于“1就是1,2就是2”的音的掌握,则是基本功的体现。没有技术支撑,“传统”就是空话。吴钊看到,当今中西融合的道路,走的人比较多,数量也比较庞大。但他也坚信,但中国原有的传统的诠释方式,还是会一直存在下去——尽管可能是少数人。2016 年5月15日 周日 19:30韵高千古心旷神怡—中国古琴名家雅集之四古琴正韵—古琴名家吴钊音乐会古琴:吴钊箫:王建欣曲目:渔樵问答 忆故人 鸥鹭忘机 渔歌 山居吟 普庵咒 梅花三弄 阳关三叠 潇湘水云 傍妆台票价:50 80 100 150 200 300 580 元 |
|
|
|
|
|
|
|